观看记录 清空
    • 视频
    • 资讯

    看完获奖短片《苍蝇一分钟的人生》,我撕碎了自己的人生清单

    2025-10-22 01:14:51 资讯 34阅读

    前阵子看到一则短片,很有意思:

    主角是一只苍蝇,它刚出生头上就出现了一分钟的倒计时。



    小家伙摸不着头脑,这是什么意思?

    还没等它弄明白,空中就飘来了一张又长又皱的纸。

    苍蝇定睛一看,上面写着:“一生必做清单。”



    吸一次血、交到朋友、参加聚会、和异性交配、跳一次伞、蹦极、躲避天敌、死里逃生......

    任务将近百个,多得望不到边。

    苍蝇脑中顿时警铃大响。

    不好!时间不多了!它火急火燎地行动起来,在丛林里横冲直撞,争分夺秒。



    吸血,完成!

    交朋友,完成!

    Party,完成!

    交配,完成!

    可等到时间只剩下四秒时,它还有两个任务:



    仰望星空和名垂青史。

    这下糟了!

    眼下是白天,根本没有星星,至于出名,它一时半会儿根本做不到。

    苍蝇吓得半死,翅膀扇冒烟了,还是想不到一点儿办法。

    时间却不等人,四秒、三秒、两秒......

    就在最后一秒,空中掉下一滴松油,把它封了起来。



    苍蝇死了。

    它死去的这个晚上,星空出现了。

    许多年后,这滴松油变成了琥珀,被放入了展览馆,而苍蝇也得以出名,接受万人敬仰。



    至此,它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清单。

    不过可惜的是,这一切已经失去了意义。

    它一辈子忙忙碌碌,只是为了完成一张从别人那飘来的清单。

    直到死去,也没有享受过片刻幸福。

    2

    苍蝇的这张清单,让我想到了自己被安排的人生。

    5岁的时候,我喜欢玩泥巴。

    我妈嫌我太邋遢,一把推倒我的小泥人儿,转头塞给我几本儿童画。

    15岁的时候,文理分科。

    家里开了两天大会,我爸愁眉紧锁,最终忽略我的“个人想法”,替我选择了理科。

    高中三年,早出晚归,学得颇为吃力。

    直到分数出炉,全家人顿时陷入了范进中举的狂喜,只有我庆幸这日子终于要解脱。

    22岁时大学毕业,我想留在北京闯荡。

    母亲来了一条消息,说托关系为我找到一份铁饭碗,旱涝保收。

    于是我带着遗憾和行李,又回到了老家。

    转眼到了27岁,一个男婚女嫁的“黄金年龄”。

    三姑四婆一齐发力,化身为热心红娘,把我推向一个又一个陌生嘉宾。

    听他们介绍双方的条件,好似一桩生意。

    30岁的时候,我有了自己的孩子。

    小宝出生的时候,我对他的所有期望不过四个字——健康快乐。

    但周围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的口号声愈来愈大,我一个疏于防守,就让他也卷入了这场竞赛。

    书法、钢琴、绘画、编程,一个都不能少,文化课更不能落下!

    直到我小小的孩子,脸上露出了疲惫的表情,我心里才开始自责。

    40岁的时候,鸡娃不如鸡自己。

    好嘛,人到中年,不得清闲!

    我又开始健身、考证、猛拼事业......

    这么多年来,我活像一个木偶人,这头攥在爸妈手里,那头攥在社会这个老顽固手里。

    看起来日子过得还不错,但只有我知道,这副躯壳早已疲惫不堪。

    自己也想停下来,可身边人都在跑。

    现如今,我的孩子也走上了这条路。

    一条我为他安排的路,拥挤又辛苦。

    直到刷到这部短片,我的心才重新开始泛起涟漪:

    究竟是什么样的目的地,值得我们如此辛苦?

    又是谁规定了,人的一生必须要这样过活?

    3

   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,叫:“中国人关键的一生。”

    里面流传着这样一张图:



    可以说,在社会时钟里,中国人的每个年龄段都很关键。

    升学、工作、结婚、买房,环环相扣。

    一步走得慢了,周围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质疑声。

    于是每个人都卯足了劲为“以后”做打算。

    对自己、对孩子都是。

    计划一波接着一波,目标一茬接着一茬。

    但就像短片里的苍蝇一样,完成了很多事情,却都只是囫囵吞枣,浅尝辄止。

    等到老了,时间都溜走了,才惋惜遗憾。

    人啊,或许太贪心了。

    我们试图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塞进更多的东西,却忽略了体验的深度、情感的浓度。

    很喜欢苏轼的《赤壁赋》,里面有几句词写的特别好:

    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......而吾与子之所共食。 ”

    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远方未得到的功名,而是眼前免费的风景。

    而我们错过的,何止是清风明月?

    一本读到忘我的书,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,一段彻底放松、忘却得失的假期......

    你有多久没有拥有过了呢?

    4

    看完这部短片后,我思考良久,最终做出了三个重大改变:

    1. 停止和别人比较。不比自己赚钱多少,也不比孩子成绩高低,问心无愧就好。

    2. 为生活减负。给孩子取消了两个昂贵的课外班,由他去和同伴玩;自己也不再执着于涨薪升职。

    3. 重启了一项无用的爱好,把书法重新捡起来。

    奇怪的是,当我适当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,发现并没有损失什么。

    一切似乎都在好转。

    孩子变得更开朗,更有能量。

    我也有了更多时间关照自己,可以好好地坐下来喝一杯咖啡,享受阳光。

    经历了这些改变,我才意识到:

    真正有品质的生活,一定是向内求的。

    而盲目地跟随着所谓的“社会标准”,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累。

    豆瓣上有个小组,叫:“逆时钟生活。”

    在这里,你能看到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闯破规则:

    有人29岁不结婚不生娃,反而捡起了幼稚的裙子和娃娃,重养童年缺失的自己;

    有人已经硕士毕业,却再次走进高考考场;

    有人裸辞做音乐,搞艺术,过上了成年人眼里“没前途”的生活;

    还有四十五岁的全职太太,放弃体制内工作,出走海外,在国外重新读大学......

   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:

    放弃了社会轨道规定的生活,没有那么可怕。

    比“不稳定”更可怕的,是一辈子从来没有活出过自我。

    所以,不必去羡慕别人,更不要被外界影响。

    倾听自己的内心,搞清楚这一生真正想要什么,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。

    5

    泰戈尔说:“我们把世界看错,反说它欺骗了我们。”

    其实,人生的痛苦,往往都源于虚假期待。

    自出生起,我们就默认社会安排好了一条以财富、地位、名气为标志的“成功赛道”。

    并误以为这条狭窄的跑道,就是全世界。

    我们在其中拼命奔跑、争夺,甚至为此透支健康、牺牲家庭、失去对幸福的感知力。

    可是这个世界很大很大。

    除了工作、除了名利,还有江河湖海、大好山川,还有家庭温馨,还有个人微小的爱好和幸福。

    在如此内卷的社会里,或许,真正的解脱在于:

    换一种看法,便是换一种活法。

    当你不再通过“竞争”和“比较”的滤镜去看世界,而是用“体验”和“感知”去感受身边;

    当你抛开了社会评价,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    你就会发现,世界从未欺骗我们。

    它一直在那里,等着我们去真正地生活。

   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段对话。

    在《圆桌派》中,主持人窦文涛向作曲家陈其钢发问:“怎么让我承认你是最牛的呢?”

    陈其钢回答说:“不需要你承认。”

    然后他继续淡淡地说道:

    “只有有这种胆量的人,才能获得他自己应有的生命力。

    如果是你的标准来做我的事,那我是没有灵魂的。”

    人生这么短,请慢慢行,慢慢看。

    我们所拥有的,不过是当下这个瞬间。


    统计代码

    RSS订阅  -  百度蜘蛛  -  谷歌地图  -  神马爬虫  -  搜狗蜘蛛  -  奇虎地图  -  必应爬虫

    50873735@qq.com   免备案

    © 2025 www.2sysw.top Theme by vfed 3.1.5

    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视频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